t55p1326

标签: 台儿庄战役

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再现古城浴火重生

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再现古城浴火重生

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1993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。纪念馆由纪念碑、陈列馆、影视馆、全景画馆、战地记者馆、无名英雄墓、国防教育园等部分组成,并设有临时展厅、多功能报告厅和红色图书室。馆藏文物史料...
1938年,台儿庄战役,16岁的“狼兵”韦容松正在巡逻,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

1938年,台儿庄战役,16岁的“狼兵”韦容松正在巡逻,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

1938年,台儿庄战役,16岁的“狼兵”韦容松正在巡逻,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成的特工队,他决定干掉他们!匕首划破日军哨兵喉咙的瞬间,他想起三个月前在招兵处,自己踮着脚说“我18了”时,征兵官怀疑的眼神。那时他刚从广西崇左的大山里走出,布鞋磨穿了底,怀里揣着爹娘给的最后两块银元,原本是要送去私塾当学费的。1937年夏天的收音机里,日军砍杀平民的消息像炸雷,韦容松站在人群后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当晚他卷了件破衣裳,趁爹娘熟睡时溜出家门,四天四夜的路,靠野果和溪水充饥,到南宁招兵处时,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。桂军的老兵见他瘦小,本想打发他回去,可他抢过旁边士兵的步枪,稳稳地扛了半个时辰,“我能打仗”三个字,说得比山风还硬。淞沪会战的瓦砾堆里,15岁的韦容松第一次尝到血的味道。日军的子弹像雨点般砸来,身边的同袍一个个倒下,六万桂军三天就折损了大半。他藏在断墙后,看着一个日军端着刺刀走来,抓起身边一颗没拉栓的手榴弹就扔了过去。鬼子被砸懵的瞬间,他扑上去夺过三八大盖,凭着山里孩子爬树的力气,把刺刀送进了对方胸口。那晚他浑身是血,手抖得握不住枪,却死死盯着日军的阵地,直到天亮都没合眼。台儿庄阵地失联的消息传来时,韦容松正在擦拭那把缴获的步枪。营长急得团团转,派去的侦查兵都没回来,他突然站起来:“我去。”没人信这个半大孩子能行,可他已经揣好四颗手榴弹,像只灵活的猴子钻进了山谷。找到阵地时,他胃里一阵翻涌,守军全是近距离中弹,脸上还留着惊愕的表情,地上的军靴印歪歪扭扭,明显不是自己人。顺着脚印翻过山包,六个“国军”正在火堆边吃饭。韦容松一眼就看出了破绽:他们系着日军特有的白毛巾,手里的饭团是军用三角包。他趴在草丛里,冷风灌进单薄的军装,冻得牙齿打颤,却死死盯着火堆,等了四个时辰。哨兵打盹的刹那,他像猎豹般扑过去,左手捂住对方嘴,右手的匕首干脆利落。手榴弹扔进火堆的巨响中,他端起步枪,对着慌乱的日军连开数枪,不到十分钟,山谷里只剩他粗重的喘息。背着缴获的无线电和密码本回到营地时,全营都炸了锅。营长拍着他的肩膀,把自己的干粮塞给他:“好小子,当班长!”“狼兵”的名号就这么传开了,战友们总爱摸他的头,说这孩子比山里的狼还狠。可没人知道,他夜里会对着广西的方向发呆,怀里那封没写完的家书上,“爹娘”两个字被泪水洇得发皱。1938年6月,武汉黄广地区的阻击战打得正凶。刚过完16岁生日的韦容松,带着几个新兵冲在最前面,白刃战里,他的刺刀比谁都快。部队撤退时,日军的飞机来了,炸弹像冰雹般落下。他看见一个新兵吓得愣在原地,想都没想就扑了过去。爆炸声响起的瞬间,他好像听见爹娘在喊他的小名,那封写着“倭寇除尽日,我儿还家时”的家书,从胸口滑落,沾了满地的血。战友们收拾他的遗物时,只找到半块发霉的干粮,一把磨得发亮的匕首,还有那封没寄出的信。匕首是他爹给的,原本是用来砍柴的,没想到最后成了杀敌的利器。那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少年,没能等到回家的那天,可他干掉的日军特工队、带回的密码本,却成了台儿庄战役的关键转折。16岁的生命,像流星般划过战场,短暂,却亮得足以照亮那段黑暗的岁月。信息来源:参考《解放军报》2023年清明特别报道《血色青春:抗战中的少年英雄》
1938年,台儿庄战役,16岁的“狼兵”韦容松正在巡逻,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

1938年,台儿庄战役,16岁的“狼兵”韦容松正在巡逻,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

1938年,台儿庄战役,16岁的“狼兵”韦容松正在巡逻,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成的特工队,他决定干掉他们!台儿庄战场上,16岁的广西少年韦容松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。黄昏时分巡逻途中,他看见水沟边有六个"中国士兵"围着火堆取暖。这些人穿着国军军装,但脖子上都系着白毛巾。这个细节让韦容松警觉起来,在那个年代,日军渗透部队经常用白毛巾作为夜间识别标志,避免自己人误伤。而且这些人的坐姿和举止都透着股别扭劲儿,不像真正的中国兵。韦容松悄悄靠近,发现地上还有血迹和几具中国士兵的尸体。这些日军特工刚刚伪装袭击得手,正在休整。少年兵摸到距离十米左右的位置,从腰间摸出四颗手榴弹。他先拉开两颗的保险栓,趁敌人不备快速投出,紧接着又拉响剩下两颗。爆炸几乎同时响起,六名日军特工当场毙命,韦容松迅速上前收缴了两支三八式步枪作为战利品。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,他才15岁,在广西老家跟着民团练过几年大刀和步法。听说前线需要人手,韦容松偷偷带着两个玉米饼,走了两天山路到县里报名参军。招兵的军官嫌他个头太小,不肯收。韦容松就死磕在征兵处门口不走,最后被安排进了后勤辎重队。谁知道到了淞沪前线,后勤也得上火线。广西兵初到上海时还按照老套路作战,排着队形冲锋。结果遭遇日军机枪扫射,三天时间就伤亡三四万人。韦容松在运送弹药时看见补给线被炸断,抓起一支步枪就往前冲。有次他用空了的手榴弹铁壳砸中一个日军的脑袋,又用刺刀结果了正在刺杀伤员的另一个敌兵,这些实战经历让这个瘦弱的少年迅速成长起来。台儿庄大战期间,韦容松被调到通讯班负责联络工作。那天本来是去寻找失联的侦察班,却意外发现了这股日军特工。他的应对很老练,先观察敌情确认人数和武器,选择合适的攻击距离和时机,一击得手后还记得搜集情报。武汉会战时,韦容松已经升为班长。他教新兵利用铁轨做掩护,示范手榴弹要等三秒再投出,给伤员包扎时会垫上软布减轻痛苦。这些都是他在血与火中学会的生存技巧。大洋庙山口防御战打了五天五夜,白天韦容松带着全班偷袭日军侧翼阵地,夜里组织白刃战冲锋。日军第106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后来在战报中提到,看见这些中国士兵啃着生红薯就敢发起夜袭,士气之高令人意外。1938年9月,武汉失守后部队开始撤退。在广济附近的山区,韦容松负责断后掩护。日军炮弹在山坡上爆炸,巨大的气浪把这个少年兵掀下了山涧。战后日军清理战场时,在一名中国少年兵手中发现了半块红薯。这个细节被日军记录在作战日志里,成了韦容松最后的印记。抗战期间,广西动员了上百万青壮年参军,平均每十个适龄男子就有一个上了前线。这些从民团练出来的兵既有股拗劲儿又很灵活,他们未必懂什么大道理,但都明白一个朴素的逻辑,家里有了鬼子就吃不上安稳饭。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那些在最危险的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年轻人,值得被永远记住。